香港首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及產品條例的適應期將於下周一(21日)屆滿。綠色和平發布《東亞河岸垃圾審計調查——香港》結果,發現從本地兩條具重要生態價值的河岸收集到的3263件垃圾,當中97%為塑膠,食品、物流、飲品及即棄餐具4大類包裝垃圾佔70%;大部分飲品包裝垃圾源自大型飲品生產商。
研究團隊選定生態價值高的河岸作調查地點,以記錄來自城市的塑膠垃圾落入河岸的污染實況。團隊與參與調查的義工於今年6月至9月,分別在林村河及貝澳河的上、中、下游進行10場河岸清理,再按垃圾的物料、類型進行分類,發現即棄塑膠包裝(食品、物流、飲料)及即棄餐具等4個類別佔所有塑膠垃圾近70%。
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,即棄塑膠包裝、餐具等被棄置到環境,很可能分裂成微塑膠入侵生態系統及食物鏈,威脅人類健康,但政府側重撥款予末端回收、興建焚化爐等,規管企業生產即棄膠的進展緩慢,變相令社會承擔的高昂廢物處置費及環境成本,不少是為企業生產的廢膠「埋單」。
綠色和平促請政府改善「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」,建議回收一個膠樽,可以回贈一毫的方案,指如果以一元作為回贈起點,回收率可以推高至七成以上。另建議應加快訂立「飲品包裝生產者責任制」,要求生產商公布產生的即棄產品數量,同時增加重用率,從源頭減少即棄包裝。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回收一個膠樽,可以回贈一毫的方案,指如果以一元作為回贈起點,回收率可以推高至七成以上。同時,應加快訂立「飲品包裝生產者責任制」,要求生產商公布產生的即棄產品數量,同時增加重用率,從源頭減少即棄包裝。